佛教文化对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影响?

文章封面
目前没有修佛法,但是身边有朋友提及,最近在用佛教文化的一些理念帮助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,感觉很不错,大家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。举例:深信因果,(其实也没有做到深信,但是会用这个来劝慰自己)就不会心生怨气,欢喜接受,可以坦然应对工作中生活中之前自己并不太喜欢的(比如过分关注别人的隐私,或者习惯性冷嘲热讽)一类人,转念,不再觉得他们有多无聊或者可憎,而是真诚接受,不存怨恨心,发现之前的烦恼不存在了,也不会延续、渲染。每天少了很多烦心的人和事,心情很好,有益于身心,并且把类似的感知分享给其他遇到烦恼的朋友,开解他们的心结,帮助他们平复心情,感觉甚好。
您的题目里例子,存在一个特隐含的漏洞。

有人伤害我,我用因果的知见,缘起法的知见遮破这个烦恼。
在人看来的这种伤害,用佛的智慧来看,是因缘果报,是业报现前。
那我很坦然地面对这个业报现前,一定是往昔我和他的因缘导致今天他会这么做。
那我可以坦然接受,不存怨恨。
到这里,缘起法的效用完美发挥,这确实是开示悟入佛知见。

但是,但可是,可但是……
用缘起法来解决烦恼这件事儿,本身也是因缘来的。
也是往昔自己的善根成就,今天能用佛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业报现前。
那么当下,也确实就没什么好欢喜的,没什么好开心的。
如您题目里所说的心情很好,就也应该用因果的知见一起遮破它。

佛法修行四依四不依,
有一条,依智不依识。
用缘起法,深信因果的知见来解决问题,解除烦恼——这是智;
遇到不欢喜的嗔恨,遇到欢喜的高兴——这都是识。
在我们第一次依智不依识,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烦恼时,
不要落入另一个开心快乐的新烦恼。

修行就像蹚雷区,周围都是雷,
不要躲过这一个的时候,踩到另一个。
如果落入了“因为用因缘解决了烦恼而生起的快乐”中,
就如同躲过了初一没躲过十五。

无明就像连环套,一个套一个,
不要因为解开这个就中了另一个。
认得三十六计,更要清楚地知道识破诡计之后的下一个,将计就计……